close
教學的現場,我們可以傳達設計好的資訊,但畢竟時間是有限的,如何創造延續性,才是真正學習成長的關鍵,就像常常在演講裡和大家分享:今天只是開啟一扇門,讓你看到生機盎然的世界,當你真正走出去,才是成長旅程的開始!老師扮演的角色,就是讓孩子踏出第一步後,第二步不是縮回來而是往前進,那就是一個成功的引導者了。孩子願不願意前進?也就是我們常探討的動力,可以從兩個面向去討論,缺乏動力的兩種原因:
1.覺得不可能
2.覺得沒必要
換句話說,我們要引導孩子的部分是去思考到成功的可能性,跟成功背後所代表的價值!

創造維繫熱情的線索

如果,張良給劉邦的計策不是裝在三道錦囊裡,在關鍵時刻才能打開,那我想這三道計策的功效一定會大打折扣。但不去討論計策的功效,想想劉邦的心情吧!當你手上有這三道錦囊,一定是令你心癢難搔,難怪說書人,總會在最關鍵時刻的時候說:欲知後事請待下回分解。

其實,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,只是程度上的問題罷了,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離答案、目標......越來越近,也就越能激發他的動力。

記得在一場研討會當中,我分享了一個設計數學考卷的方式,除了考卷的題目外,再附上一張數字卡,二十題的數學,會有20組數字答案,當這20組數字圈起來並連成線後,會是一個圖形,規則就是先知道圖形代表什麼的同學獲勝。

第一個目標是價值觀轉換,在這個比賽的過程中,焦點不是算數學,而是猜圖形,你會發現猜圖形比算數學有意思多了,這是孩子的價值觀。

第二個部份就是我們的主題,在無形中其實一直有隱形的線索引領學生前進,當他算完五題,圈了五個數字,這五個題目對他來說是有意義的,而不是獨立分開的,他會開始猜測圖形是什麼?於是這些線索就成了他繼續算第六題、第七題的動力了。

要創造教學的延續性,就要讓孩子看到學習的價值,但一開始其實只要讓他們感受到達成目標的喜悅就夠了,那關鍵就在於要讓他們清楚的看到目標。

萬里長城的建築,並不是從頭蓋到尾的,而是從兩端蓋到中間,而且是以五百公尺為單位,往中間蓋,所以每個工人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目標就在不遠的前方,人是情感的動物,理性的成份是很少的,掌握感性就掌握人性了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柏賢發電廠 的頭像
    柏賢發電廠

    柏賢的發電廠

    柏賢發電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